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内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国内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日产汽车这次打的是什么牌?
日产入股汽车新势力本身并不奇怪,中国市场作为日产的战略实施重地,其品牌保有量自是一目了然。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制造未来大趋势,日产如此庞大集团怎么会不御风前进?
风向有了,随风前进无非就是要技术,要钱,要平台,要市场环境。就日产而言,哪点会是他的目标呢?我想日产最器重的是中国本土品牌的市场环境。
目前中国政策大力度支持新能源,口碑和形象的塑造也有了,这些不是任何一家成熟车企用钱用技术就可以短时间办得到的,结果是花钱入股就都可以办到了。
所以,我觉得日产入股国内汽车新势力是迟早的事。
最近网上盛传日产即将收购一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备选品牌有理想、威马和合众,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先不说,但足以让人看到日产的位置有多尴尬,论造车综合实力,中国这三家初创新能源汽车公司根本无法与日产相提并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并不是个明智之举,再者,产能问题也是日产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理想、威马和合众三家公司目前的产能问题都让人捏一把汗。而且装配质量与整车品质都还有待市场考察。保守等级数一数二的日本人,没有理由用如此激进的方式搞向下兼并。
所以,综合来看,日产收购案有太多的疑点,单凭这几天新闻就能断定日产收购案坐实有些不负责任,毕竟日产的技术储备也不少,虽然比不上本田与丰田,但好歹也处在全球先进水平。因此,这次的日产收购案是真是***还有待考察。不过这桩离奇的收购案背后,却实打实隐藏着日产如今面临的困境,日产收购造车新势力的传闻有两个关键信息:一是,25%的股权比例;二是,意向收购方为一家电动汽车生产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油耗积分关联企业想要获得新能源积分需在新能源合资企业中持股比例25%以上。而日产当前在中国市场亟需缓解"双积分"带来的压力。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日产中国虽进口车数量不多,但油耗积分一直为负。负到什么程度?行业倒数前三里有它,在我看来,如果日产不能找到获得新能源正积分的有效路径,未来面临的政策压力将很大,但是从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来看,虽然增幅有减,但长期来说仍然是肥肉一块。相比本田和丰田,日产在国内的布局已经慢了半拍。而整个日系车在新能源市场的速度又比不过德系、美系和中国品牌。留给日产的时间与市场份额已经不多了!日产目前仅仅有轩逸纯电这一款量产新能源车在售,和友商一比,甚是寒酸。
这桩收购案是真是***还两说,但日产确确实实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若无法解决将会让日产的盈利状况进一步受挫,所以现在也别提挣钱了,能活下来就是本事。
入股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这并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同样也不是空穴来风!
日产聆风是全球销量最高的纯电动车,全球销量遥遥领先,但是纯电的轩逸,在国内市场表现如何呢?我想这个问题,日产应该看的很清楚,他是无法超越比亚迪、北汽、吉利等国产品牌。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在政策上差异,更多的还是角色的转变。毕竟外资品牌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仍为“追赶者”的角色。因此日产收购一家初创电动造车企业,例如车和家、威马,即可以帮助日产更好地吸引中国买家,并且能在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发展上更加接地气。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得不考虑,本来很稳固的日产-雷诺-三菱联盟现在面临着分崩离析,而中国作为日产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加快布局速度的需求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的市场和其他国家市场最大不同,就是我们直接重视纯电,而对日产、发丰田本身拥有的成熟混电并没有给出更理想的出门(因为没有***补贴)。所以与其大力开发专属电动车平台,不如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更加划算的多。
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大跌,零跑汽车上市半个月腰斩,发生了什么?
感觉零跑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意思!先不说造车水平,就说你这么大的、这么重的一个车电池容量也就这么大,然后百公里耗电量也大。怎么会有很好的续航!再就是售价居然比宋EV还高请问谁给你的胆子?除非一点都不懂车的才去买你!!!
国内外传统车企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造车新势力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
面对国内外传统车企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其实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应对,因为传统车企转型早新能源车是很容易的事情。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所生产的纯电动车,是造车门槛最低的产业,传统车企分分钟都可以造出来,而且可能更好,更便宜。
原来的汽油车有几万个零部件组成,所以说造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更涉及到安全问题,其实从生意的角度来说,造车真不是一门好生意,按常规而言,从公司成立到出第一台车,得4年时间;从第一台到20万辆规模开始实行盈利(还保证你能撑那么久)还有4年,这样算下来得8年,按照蔚来董事长李斌的说法,造车得准备200亿元,也就是说,现在造车得200亿和8年时间才有收益,存银行也比这生意好。
当然,在资本的推动下,一窝蜂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涌现,更市场带来新活力,但是在资本市场退潮的今天,裸泳者出现了:蔚来的第一款量产车ES8居然是一款大7座SUV被称为是“半成品”,毛病群出,在高速上的续航只有100多公里;刚上市的小鹏号称路试1000万公里,居然把卖给员工的几百台车路程也算进去了,按这样的算法,大众、丰田的车路试不得上亿公里了?
这些造车新势力为了尽快出车,自然在一些验证环节,能省则省,最好还真是不要买这些车。当丰田、大众、吉利们也造出新能源车出来后,你会选择是谁的?当时这些传统巨头靠谱些,毕竟有正规的流程保证,也让人放心点。
在汽车四化的变革时代,各个车企都对新能源汽车趋之若鹜。这其中存在竞争是再正常不过、自然而然的。其实面对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都站在同一一个起跑线,双方各有优势,就看市场的选择。我比较看好新势力,尤其是像爱驰汽车这样由传统汽车人创立的企业,他们尊重汽车行业的规律,具有深厚的造车经验,从始至终坚守品质,同时还会在车型设计、人车交互以及各项服务上面带来很多创新的思路,不会像传统车企那么保守。
因循守旧必将被历史淘汰。造车新势力纵然没有传统企业那么庞大的资金和供应链支撑,但同样也没有那么多的沉没成本需要买单。未来的汽车如果只是A到B的需求,可以说,现在的技术不用更新了,已经解决了老百性的需求。但为什么要倡导互联网思维,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都是希望通过Ai,通过互联网满足一些符合新的应用场景需求。恰恰这些互联网企业最懂用户,他们日常探索的细到每一次点击和背后的心理诉求,这样更有利于建设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汽车生活生态圈,制造业创造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带动国民经济流通和发展还是要靠三产。so 我认为该走出去和改变的时候,不要看衰,而是要想怎么扶持和改善
借用我发布的文章里的我一句话:如果说20世纪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工业时代造就的内燃机汽车时代,那么21世纪将会是以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智能互联网科技带动下创造的新能源汽车时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内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